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歷史沿革

    資料來源:三民區公所       


    區名意義:

    原名三塊厝。明鄭時代,有義民王、蔡、鄭三族隨軍來台,王姓在東段的「橋頭」;蔡姓在南段的「海墘」,鄭姓在西北段的「後角」搭屋墾耕,遂取名為「三塊厝」。臺灣光復後,取建設「三民」主義模範區之義,而改稱今名,區公所設於三塊厝,故稱為三民區。全區地勢平坦,形如臥虎。

    區名沿革:

    三民區包括三塊厝、新大港、灣仔內、寶珠溝、本館、獅頭、覆鼎金等七大部落。民國29年10月1日,新大港、灣仔內、寶珠溝、本館、獅頭從鳳山郡鳥松庄劃入。日治時期初置三塊厝區會,下設十二町內會,一三七奉公班。民國32年,設置鼎金區、三塊厝區、灣仔內區。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,三塊厝改為第十三區公所,其他地方劃入左營區,旋又將灣仔內、寶珠溝、本館、獅頭、新大港、覆鼎金等村落從左營劃出,與三塊厝合併稱為第十區公所,直至民國卅五年春,奉令改為三民區公所。

    參考文獻:《高雄市地名探源》,高雄市文獻會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